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既是平衡人口结构、夯实发展根基的战略之举,也是呵护家庭幸福、彰显社会温度的民生之需。今年,民盟宁夏区委会、自治区政协委员从强化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等角度积极建言,助推我区培育生育友好生态圈。
以政策温度 托举生育友好未来
人口发展是“国之大者”,生育政策关系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2023年末,宁夏常住人口729万人,仅比上年末增加1万人。育龄群体规模减小,尤其是25岁至34岁女性比重不断降低,育龄群体呈萎缩老化态势,人口增量放缓,新生儿变少。民盟宁夏区委会在提交《关于完善我区生育支持政策,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的提案》中提出,应尽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推进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
民盟宁夏区委会建议,组织发改、教育、民政等部门围绕托育、幼教、外来人员及新生儿落户、人员就业和医疗保障、住房刚性需求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口政策机制、保障体系、配套措施,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探索试行“生育友好型城市”创建,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一体推进。全面落实婚假、产假等规定,维护生育人群合法权益。严格用人单位法定责任,维护生育人群合法权益。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管理能力,对农村土地政策进行按需调整和完善。针对一些地方农村新生儿无地、少地等情况,按本村、本组土地实际情况保障农村新生儿及外出务工人员新生儿在本村内的耕地划分。
“应实行孕前优生检查全部免费。”民盟宁夏区委会建议,持续实施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开展孕前优生咨询指导和妊娠风险高危指导宣传。强化筛查网络管理,提高筛查率和阳性病人确诊治疗率。加快推进产前诊断、产前筛查机构规划建设,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指导患病新生儿及时确诊及治疗,从而降低残疾儿童发生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多维发力 破解“不愿生”“不能生”
“应广泛开展人口资源教育,重视生育环境治理,增加全社会劳动力有效供给,解决‘不愿生’‘不能生’问题。”自治区政协委员储建平提交《关于保持适度生育水平 支撑宁夏未来健康发展的提案》,建议要加大人口政策和国情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全社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人口问题,推动生育观念转变。广泛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婚育家庭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加强对年轻人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的引领。制定人口保持适度增长计划,全社会都要以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待人口问题,努力制造增加人口的政治、政策环境。
“据统计,全国已婚夫妇不孕不育症发生率高达15%。主要是水环境、大气环境中有对人的生育不利的危害物,转基因、添加剂、防腐剂、包装袋等食品对生育造成影响。另外,危险化学药品的泄漏,也对人的生育能力造成损伤。”储建平建议,生态环境、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社会治理,加强环境、食品、化学危险物品管理,为人口增长创造友善的环境、饮食环境。要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支持青年人创业就业。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维护。保障妇女生育权益,增加妇女劳动就业。
以服务完善 实现“生得起”“养得好”
“近年来,由于百姓工资收入与养育支出不平衡、托育服务难以有效满足家庭需求、社会支持不足影响职业发展是影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在《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提案》中,自治区政协委员徐永豪提到,要强化生育服务体系建设,让群众实现从“生得起”到“养得好”。
徐永豪建议,开展妇女平等就业权益保护检察公益诉讼,杜绝女性婚育就业歧视,切实维护生育人群劳动就业合法权益。对已生育女性劳动者,优先给予就业帮扶。鼓励企业针对0岁至3岁子女的女职工实行灵活的工作方式。深入实施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提供科学备孕及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优化生殖健康服务,推动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多学科诊疗协作服务,规范不孕不育诊疗服务,让“能生者生得优”。强化“家门口”服务,依托社区(村居)综合服务设施或挖掘闲置资源,引入第三方机构,建设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连锁型托育服务机构。针对职工比较集中的楼宇、工业园区,创新“卫健+工会+楼宇园区”联动模式,提供人性化托育服务,打造“工会帮带娃”“社区来托管”等长期公益服务。
民盟宁夏区委会建议,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普惠服务,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的方式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支持大型园区为员工建设托育设施。支持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开设婴幼儿照护服务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托育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加强对托育机构的规范培训、业务指导。加强托育机构督查监管,各类机构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对婴幼儿安全和健康负主体责任。强化政府监管责任,落实登记备案制度、信息公示制度、评估制度,建立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利用综合检查、随机抽查等形式,加强动态监管,坚决守住安全健康底线。(蔡睿晓)